道教中最高的女神 是 斗姥大元君, 斗姥又稱「道母」斗姆,Tao Mu Niang Niang
Taoist goddess of the highest is Basking big bucket Goddess,
全球華人社區流傳的母娘信仰 —斗母–九皇大帝
Chinese communities worldwide spread of the Mu Niang worship — Tao Mu- Nine Emperor gods
道母先天稟一炁 Tao Mu contains a congenital Qi
四頭磊落應四象 Four heads should be four Directions
八臂垂雍顯八卦Eight arms were hanging Eight Trigrams
斗極之母化九皇 Tao Mu gave birth to 9 emperor gods.
貪狼 Entertainer
巨門 Examiner
祿存 Crown
文曲 Composer
廉貞 Thrift
武曲 Knight
破軍 Raider
高上玉皇 Jade emperor
紫微帝君 Purple King
是先天一炁元始陰神 The congenital Qi is an innate God
是表示著大道母源的造化,Said the mother is the source of good fortune Avenue,
言「道」即「元始天王」(道教最高神);
Words “Tao" or “Yuanshi King" (the highest Taoist deity);
言「德」即「斗姥元君」,
Word “De" or “bucket basking Goddess"
也就是《道德經》說的:That is the “Tao De Gin" said:
「無,名天地之始(元始天王);
有,名萬物之母(斗姥元君)。」
“No, the beginning of heaven and earth (Yuanshi King);
There,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 (bucket basking Goddess). "
斗姆元尊大道九皇真經
祝香贊
天中斗。心中斗。敬斗先敬心。敬心還敬斗。心符七返七。數合九還九。寶鼎焚香。歸依斗姆。三沐三薰。稽首頓首。
志心歸命禮
太初神后。天竺聖人。主宰魁罡。往來印度。躬居高上之境。極建大中之天。統攝萬靈。游行三界。丹成九鼎。道濟群生。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一炁梵王先天神后摩利攴天斗姆無上元君。
志心歸命禮
至真傳道。太清選仙。居武當而啟教。為文始之正傳。 如癡如醉。混仙跡於麗春;教孝教忠。闡玄風於華夏。
度萬三於滇海。婿女同升;續龍虎之神通。道法兼備。十方寶筏。三教宗師。大悲大願。大慈大仁。至玄至妙。至奇至神。東華首相。三清外臣。雷霆神吏。靈寶天師。太和一炁。始祖道通。
文遠真 君通微顯化天尊。
志心歸命禮
玉清內相。金闕選仙。化身為三教之師。掌法判五雷之令。黃梁夢覺。忘世上之功名;寶劍光輝。斬人間之妖怪。四生六道。有感必孚;三界十方。無求不應。黃鶴樓中留勝跡。紫芝洞內煉靈砂。存聖像於雲崖。顯仙蹤於玉宇。闡法門之香火。作玄嗣之梯航。大聖大慈。大仁大孝。開山啟教。玄應祖師。天霄上相。靈寶真人。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興行妙道天尊。普度光圓自在文尼真佛。
開經玄蘊咒
一炁胎無極。先天先地根。洞虛含造化。恭肅候神明。
月吐白毫相。雲歸赤色門。天皇隨轉運。帝輦不留停。
德合三元理。功傳九子靈。巍巍真父母。郁郁古經文。
至道包玄妙。真人體至誠。虔心能感格。萬古署長生。
斗姆元尊大道九皇真經
爾時。先天道后斗姆元尊。居一炁梵天斗樞宮內。與周御國王斗父天尊。俱俯觀下方。有一真人。姓張名通。道號昆陽。乃系九皇第五天禽臨凡。修道於北元南明之際。寄跡山黎峨福泉仙。虔誠禮斗。候詔飛升。斗姆慈心感動。璇璣遠處。劃然一聲。現出光明妙相。乘七表之車。一時辰內即降真人禮斗壇中。結彩雲。懸寶座。而為說此九皇真經。真人稽首頓首。伏拜座前。
是時。斗姆告真人曰。起吾語汝。吾即摩利攴天萬泰陽也。天皇之前。吾己出世。地皇之先。吾住西洲天竺國。運大神通。往來印度。繼見北洲郁單越周御國王辰祭從。心慈好善。因往助之。覓凈土。筑垣闕。持書戊己之宮。實養金胎之室。一團神氣。三次超脫。為生聖嗣九頭。長曰天英。是為人皇。后升玉真仙靈;二曰天任、三曰天柱、四曰天心、五曰天禽、六曰天輔、七曰天沖、八曰天芮、九曰天蓬。瓊林玉蕊。亭亭森森。是為九子。皇號九皇。人皇與群季分治九州。稱居方氏。仁風灝蕩。普惠群生。九皇升舉。子姆同居。元始稱吾為先天道后。以著養育九皇之德。鴻鈞在手。掌握斗樞。九皇上映九星。九星環繞一垣。吾憑一結妙。更化七
元 君。九辰或下世。七元代運行。
斗姆曰。若世有修德行道之人。敬問九皇所司、七元所代者。但與說北斗列星。其所宰皆可知也。斗為天車。運於中央。臨制八表。燮理陰陽。建四時。和五行。定諸紀。移節度。均系於斗。一為天樞主陽德。二為天璇主陰刑。三為天璣主福善。四為天權主禍惡。五為玉衡主生殺。六為開陽主百谷。七為搖光主六師。八居開陽之左。名曰輔星。九居搖光之右。名曰粥星。皆所以佐斗成功者也。於是說大聖北斗九皇星君列號曰。大聖北斗九皇第一陽德貪狼星君。大聖北斗九皇第二陰刑巨門墾君。大聖北斗九皇第三福善祿存星君。大聖北斗九皇第四殄惡文曲星君。大聖北斗九皇第五生殺廉真星君。大聖北斗九皇第六樹谷武曲星君。大聖北斗九皇第七統師破軍星君。大聖北斗九皇第八左輔洞明星君。大聖北斗九皇第九右弼隱光星君。如是星君名號。燦著天文。掌延生注死之籍。司福善禍淫之權。天子諸侯。公卿士庶。一切生命。均屬斗宮。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身遭老病。種種苦趣。但能悔罪消愆。誠心禮斗。誦此大道經訓。燃點九皇神燈。照護命宮。自然轉禍為福。化祿為祥。所有效驗。不可具述。
斗姆曰。北斗之回旋。端望七元之返復。其體坤中乾。其性柔中剛。道闡妙中妙。氣稟陽中陽。秦末之年。顯化西漢。現身說法。面服高皇。若有祈福善人。欲睹七元金仙大聖之儀者。必先掃除塵念。清凈心願。恭身俯首。冥目靜觀。天樂浮空之際。自現金容。自露金身。有若麻姑神像。有若上元夫人。女子英雄之氣。慈悲普救眾生。但得七元君。陟降於中庭。諸邪皆蠲退。百福自駢臻。於是說《北斗七元解厄應驗咒》曰。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一身厄。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二豎厄。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三尸厄。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四殺厄。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五賊厄。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六淫厄。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七傷厄。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八難厄。
大聖北斗七元君。能解九橫厄。
大聖北斗七元君。熊解十魔厄。
聖哉七元君。福及信善人。
有疾皆能解。無常不敢侵。
神於醫治病。應似谷傳聲。
欲睹光明像。焚香候月生。
斗姆曰。七元返復。又望九皇迴還。敬七元者。能使人卻死延生。敬九皇者。更令人成仙作佛。若有善男女。先禮七元高真。復禮九皇大聖。其居家住宅。必有甘露下降。醴泉發生。掬而飲之。返老還童。金光罩體。再於九皇位前。一周供養。九載行持。功成行滿。跨鶴升空。禮斗善報。有如是者。於是說北斗九皇應驗咒曰。
大聖北斗九皇君。能解一切厄。
大聖北斗九皇君。能解二曜厄。
大聖北斗九皇君。能解三災厄。
大聖北斗九皇君。能解四緣厄。
大聖北斗九皇君。能解五蘊厄。
大聖北斗九皇君。能解六塵厄。
大聖北斗九皇君。能解七殺厄。
大聖北斗九皇君。能解八風厄。
大聖北斗九皇君。能解九幽厄。
大聖北斗九皇君。能解十纏厄。
神哉九皇君。恩光遍九垠。
無障無災體。不生不滅身。
往來勤度世。天地普游春。
道法無邊際。祥雲護上真。
斗姆重告真人曰。七元九皇。皆吾先天一炁相接而生。一炁之動靜。陰陽晦朔。晝夜昏曉。皆倡率焉。一炁之造化。五行八卦。河洛易數。皆昏括焉。年月日時。天干地支。東西南北。山川海嶽。卵胎濕化。無非一炁之所在。大無不包。細無不入。信之者生。背之者死。從之者昌。違之者亡。三教大眾。均宜知此。汝本九皇第五天禽下界。不恃前因。只憑現在。現在能修。前因可續。七九功成。將臻聖境。故吾說此經典。名曰先天一炁九皇真經。吾說汝傳。最為親切。此經在處。萬靈守衛。千聖稱揚。三元梗概。一氣相連。熟讀此經。克離死生;熟讀此經。克悉玄因。寶而傳之。非人勿示。
斗姆說經將畢。天仙列宿來迎。還於斗宮。是時。真人受得妙法。上對斗姆言。某今誓願流行。以傳善士。若有男女。受持讀誦。我當與斗中仙官。所在擁護。於是再拜斗姆。而說讚曰。
家有九皇經。本命降真靈。
家有九皇經。父母保長生。
家有九皇經。七祖皆超升。
家有九皇經。九玄亦登真。
家有九皇經。諸厭化為塵。
家有九皇經。萬邪自歸正。
家有九皇經。眾惡永消清。
家有九皇經。十族自生榮。
家有九皇經。長保亨利貞。
斗姆曰。善哉善哉。汝可宣揚正教。功德無邊。按引後生。同修道果。真人稽首禮謝。信受奉行。
先天神后斗母元尊大道九皇真經 終
跋:孚佑帝君曰。某昔與涵三大眾。敷說瞻星禮斗章。以為世傳斗科。僅有禮拜之儀。而少秘密之訣。今觀斗姆元尊與崑陽真君所說九皇經典。渾三元之大道。明一炁之靈通。足與《太上五斗》。後先同揆也。上士修之。必能超凡入聖。中士悟之。亦可見性明心。普願三千大千、百世萬世中人。皈依崇奉。功德無量。某今為禮斗之士。宣列科條。
凡習《九皇真經》者。先要清除斗室。屏息塵緣。面北稽首。端拱而立。恍如斗姆天容。降臨在上。又如千真萬聖。環侍其間。然後虔誠禮斗。身欲其端。心欲其正。神欲其定。意欲其慧。氣欲其和。聲欲其平。升降有節。進退有文。起止有儀。興伏有度。先拜睿號。次誦真經。誦經禮畢。復持斗咒二章。某雖不敏。竊嘗考諸道、佛藏。而知斗姆梵音。有數十餘條。不能使人遍持。茲將藏經所載。簡切靈應者。與諸善士一宣揚之。
斗母心咒曰。曩謨囉怛曩。多囉夜野。怛你也他。阿迦摩枲。摩迦摩枲。阿度摩枲。攴缽囉摩枲。摩訶攴缽囉摩枲。阿怛馱。曩摩枲。摩里攴野摩枲。曩謨粹都帝。囉乞叉。囉乞叉。牟。娑縛薩怛縛難左。娑縛怛囉。娑縛娑喻。缽捺囉。吠毗藥。娑縛賀。南無三漫多。沒馱喃。唵。嗎哩嗟芒。娑訶。
又宣揚北斗心咒曰。唵。勾底哪。吸吸哪。囉嘍哪。昔呾哪。止昔哪。拔頭哪。拔耶哪。唵。吽.吽.吽。俱胝帝。賒蘇吒。阿若密吒。嗚嘟吒。俱嗜吒。波賴啼吒。耶微若吒。俱羅啼吒。嗜摩吒。薩娑訶。
純
陽帝
君宣述斗咒已畢。真人百拜稽首。而說統讚曰。
福泉峰頂。秋月三更。長空一碧凈無塵。天姆慈心。感格降山亭。說法臺前。仙花燦燦馨。倏忽到而今。孚佑帝君。述咒補真經。大悲大願。天姆亦歡欣。誦經已畢。稽首禮謝。
先天神后。摩利攴天大聖。斗姆無上元君(三稱)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今得受持。光華傳萬劫。
全球華人社區流傳的母娘信仰—斗母–九皇大帝
從北斗真君到九皇大帝
若把視線集中,仰看中國北方的天空,最先映入眼簾,是7顆很明亮、排列得很整齊的星星。如果用想像力把這7顆星聯成虛線,虛線的形象就是一把長柄的鬥。這一把鬥,佔去了一大片北方的天空,中國人叫它北斗七星。
這7顆星,每夜都在動。移動的方式很特別也很規律,一夜之間,長長的斗柄繞著北方的天空,轉了半個圈子,其餘的半個圈子在白晝轉完。中國古人參考了這一客觀規律,創造了一句成語叫「斗轉星移」,形容時間的流逝。
北斗七星的斗柄有點像時鐘的指針,在天空旋轉,不但可以指示時間,也可以指示季節。如果每天黃昏靜待群星出現,你將會發現,斗柄所指的方向,四季不同。這就是自古流傳的節令歌訣:「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中國人發現了北斗長柄的方向,每指向不同的方向,就彷彿號令天下,地上的季節也不同,天上的星辰也移形走位。於是,他們相信北斗是時間、季節的指針。中國人發現了北斗的長柄,每年都很有規律地東、南、西、北指一圈,於是便根據它主要指示的24個軌跡,建構一種時空觀念,定出了24節令的時間指針,定制了羅盤上24山的空間指針。漢代的司南盤面上,就有了北斗七星的注記。把北斗的斗子上,靠著最外的兩顆星,聯成一條直線,在這條直線約4倍的延伸處,有一顆白色的星,無論北斗如何繞著它轉,它都兀然不動,這就是夜旅定向用的北極星。它的位置永遠是在正北。
古代商旅在大海和荒漠長期跋涉,不怕迷路,也不怕不知時間。他們只要找到北斗七星,就可以知道方向、確定時間。古代農民不會弄錯農耕季節,他們只要仰望斗柄所指的方向,就知道哪一個節氣快到了。北斗七星和中國人的實質生活息息相關。在以農立國、地廣人稀的神州大地,它關乎農業季節,百利交通方向,確定了它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認定北斗指示方向和時間的功能之際,人們引伸出從觀察北斗發展到崇祀北斗的信仰。這種星辰信仰相信北斗是天地造化的樞紐,主宰人間四季變化的命運。
自認天子的帝皇們,也把自己的皇宮皇城建成「斗城」、「紫禁城」,以圖上應天象,和北斗星域天、地、人相應。
按中國人古代的說法,北斗星群不只是7顆星,而是七明二隱,9顆星。九星的傳說或是淵源於近萬年前先民的觀察。當時當地的夜空,或確可搜索到九星的佈陣,當二星消逝在後來的星空,便從而遺傳下有關輔弼二星的紛紜解說。中國人自古以未便根據北斗運轉人間變化,主宰人間命運,從而推演天人相應的知識,並發展出占卜、風水、氣功、修道的學說,更進一步鞏固對北斗及九星的信仰 。北斗九皇,已成為民族意象的神格化。
(二)秦漢兩皇朝的北斗崇祀
早在漢代,人們雖沒有形成「斗母」和「九皇」的說法,卻已將北斗星辰人神化。
在「九皇大帝」的傳說未定位前,早期道教已吸收了道教之前漢代民間對北斗的信仰,並加以調整分工。在漢代,最普遍流傳於民間的說法,是北斗能注定人間的命運生死。這種說法當然是源由於在以農立國、交通不發達、障礙危難極多的古代,北斗幾乎成為人們日常的農耕曆法和出門尋方向的根據。它成為當時人們求生存的必要輔標。
西漢司馬遷《史記‧封禪書》:「及秦並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雍有日、月、參、辰、南北斗之屬百有餘廟」。這是見諸文字,說明朝廷奉祀北斗的最早記錄。
北斗的神格化形象,相信最遲在東漢代一世紀已出現。東漢代1紀中葉,山東嘉祥的武開明墓石祠,後石室第4石上刻有「北斗星君圖」,圖中的北斗七星,是前4星組成車輿,後3星組成車轅。這輛車沒有輪,它是騰雲駕霧而行,石刻上的北斗星神是一個頭上載著斜頂高帽的角色。
很顯然,這幅道教興起之前已出現的圖案告訴我們,當時在人們的信仰中,北斗已神格化。不過,那時的人流傳的說法是未脫西漢《史記天官書》中「斗為帝車」的說法,把幻想中冥冥操縱這7顆星的力量,神化成一位星君,而不是把七顆星視為7位神仙。
有趣的是,北斗星君還有一位跟班仙人,替他捧著一顆小星,站在北斗第6星「開陽星」旁。到了現代,這顆星目前已有了天文觀測為依據,證實它確切存在。古人稱為輔星。
在漢代地位崇高
在漢代,北斗已是地位極高的神明。從漢代流傳下來的《尚書緯》,我們可以發現,當時人眼中認定在天幕上旋轉而位置不變的北斗,是「居天之中,當崑崙之上,運轉所指,隨二十四氣,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又州國分野年命,莫不政之。」
在秦代和漢代重視的,是一套「天人感應」的信仰。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已告訴後人,當時的信仰是「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方」,又認為北斗是天帝的車子。這就解釋了為甚麼中國要建首都長安名為「斗城」。因為中央的帝宮(象徽紫微垣),要統治這個「斗城」,便得與北斗相應的人間政權、也一樣能運於中央,臨制四方。
由於漢高祖劉邦是10月入咸陽,漢元年10月天上又有「五星連珠」之相。10月時,北斗星宿,斗柄指亥(西北)。因此,當時長安的西北角便命名「北斗極」。
北斗既然和影響人間生活的四時變化看來是那麼息息相關,又會影響以農立國的大國農業生,而且還是一顆與長安城「天地交感」的星宿,因此它也很容易被認作是代表權力和政治權的符號。漢高祖時代對長安的命名,以及後來漢武帝征討南越時首祭「日月北斗登龍旗」,都說明北斗在帝皇心目中的份量。
綜合上述史料我們可以斷定,北斗在漢代,不論是西漢或後來的東漢,都擁有崇高的地位。
王莽靠北斗保權
值得注意是,謀篡漢祚的王莽,從《漢書‧王莽傳》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位搶奪西漢政權,介於西、東漢之間建「新朝」只16年的君王,極端迷信也極端依賴北斗:
「是歲(公元17年)8月,莽親之南郊,鑄作威鬥。威斗者,以五石銅為之,者北斗,長2尺5寸,欲以厭勝眾兵。既成,令司命負之,莽出則在前、入則御旁。」
這是皇帝?以為用五色石摻人銅去制個「威斗」,讓司命官負著,長留在身邊,便可上應天象?利用厭鑲就可戰勝各路義兵?
王莽不是昏君,他能這樣做,這樣想,也不怕別人譏笑,顯然也說明,在當時的社會上恰是流行相當強烈的北斗信仰,以為北斗確有此威力,管得了人間命運,所以王莽才為自己製造這種「上應天命」的形象。否則他叫「司命官」扛「威斗」圖惹人笑柄而已!
但,看來王莽是真的迷信北斗,他不只是借用神話。王莽還要「天文郎」在他旁邊操作星占儀器,以便在白日也報告北斗星的方位,讓他可以調整他的坐位方向,與斗柄一致。
直到王莽謀奪漢朝失敗,在義軍打進長安宣平城門,大火燒及永明殿時,這個附會諱讖的短命皇朝新帝跑到未央官避火,居然還在依北斗斗柄方向而座,自以為自己的座位與天帝的「斗車」尚在「天人合一」的境界,口中念說「天生德予余,漢兵其如何」(見班固:《漢書‧王莽》)。
(一)古代星辰崇拜的北斗信仰
全球華人社區流傳的九皇信仰,說明目前北斗信仰作為宗教現象的存在。另外,它根深蒂固地成為反映民族文化流傳於一個地域的一種「符號」。
要詳細瞭解九皇大帶的身份來歷,其實不需要太多的查經論典。我們可從目前尚在民間信仰中盛行的九皇聖符中,發現九皇信仰其實源自北斗崇拜。
打開任何一張正統的九皇符,都可發現到,這些符中記載著北斗九曜的名號。九皇信仰可說是道教承繼中華文化的精神,並將之從宗教角度發揚的一個例證,是古代星辰崇拜的演進。
華人傳統的天文觀察,把中國上空的星野分成4個部份,每個部份又分成7個宿,每宿都是由一批恆星組成,也就是所謂的28宿。這7顆星是其中的北斗星宿。
九皇符上記錄有7個星神: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這7顆星在天空上擺列成的形狀像一把鬥,因此也被稱為北斗七星。在歐洲,人們又根據希臘人擬物式的星座分野方式,把它稱為大熊座。
不過,在中國人的信仰中,認為北斗不只是明亮7星而已,而且也包括兩顆隱星。「聚者為七元星君,散者為分形九曜。」
在北斗九曜申,包括了輔星和粥星這兩顆暗星。有關2顆暗星之說,可能是中國人觀星的年代太久遠,統歷了數千百年之後,星野已有變化,或星球的亮度也轉弱的影響。尊崇道教的英國科技史學者李約瑟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第4卷《天學》,曾引用過Chu Kho Chen1947年發表的論文,稱,根據中國古代《星經》的古老傳說,「北斗原來不是7星而是9星,不過其中兩顆後來已看不到了。」
遠古傳說難考證
必須強調的是,原來的北斗信仰不是以九皇信仰為主,至少在宋代以前,它的原本面貌並非拜九皇,而是拜「北斗真君」。九皇信仰的出現是在道教盛行之後方才流傳。
但是,在道教正式形成一個教團之前,中國人的北斗信仰由來已早,它是曆法的根本。
事實上,北斗信仰可能是中國人最早的星宿信仰,對北斗的崇拜在星辰崇拜中突出,是由於它和人們的生活關係密切。據道教的說法,對於北斗的信仰,上古時候已有。《易經》豐卦爻辭有「豐其:日見中斗」一句,故北斗星顯然是個極其早已被發現星座。《史記‧歷書》則說:「黃帝考定星歷」,這一說法可能形成漢代方士與道教徒修練和拜斗科儀的藍本。《雲籠七簽》卷24,《日月星辰部,總說星》一篇有記載說:中華民族的共祖黃帝教人在凌晨雞啼時,觀想像北斗七星,天神就會降下不死藥,使人「益壽不老」,歲數增如。
當然,黃帝觀北斗這一類的遠古傳說是很難去考證的。不過,根據自然科學對左、右樞等早期北極星的測算,中國人自覺去觀測北斗星的歷史的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到40世紀。
1949年,日本人能田忠亮在日文《東方學報》第12冊發表的題為《夏小正星象論》的論文,他將這一源自《大戴札記》的文本中的星象紀錄作分析、計算和比較,結果極大發現《夏小正》大部份的星象都是公元前2000年前後的星象。但是,在能田先生研究的基礎上,後人又進一步解決了在他的年代未曾解決的問題。今天,如果說我們僅根據夏代《夏小正》曆法的發現推測中國人崇拜北斗的起源於夏代,那就未免把中國人的發現看得慢了一點。
運行規律定曆法
根據陳久金等編著《彝族天文學史》,我們認識到,中國人用北斗紀歷的歷史,推算到公元前30世紀。
在中原地區觀察北斗諸星,會發現它們不像其它星球那樣,會在地平線上升落。北斗是從不沒於地面的,眾星都有秩序地隨著春去冬來,不斷圍繞著北極星運轉。而在它一年的運轉中,每當斗柄指示著12個不同的方向,人間便有不同的月份和氣候。《鶡冠子、環流》記載著它的這一特徵:「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觀察北斗,可認清農業節令,對人們決定農種各階段時刻有利;《環流》一文總結說:「斗柄運於上,事立於下;斗柄指一方,四塞俱成」。在以農立國的中華大地,觀北斗、察群辰,是農民生存的重要指示。
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北斗七星不但是夜間指示方位的極好標誌志,是旅遊的標誌,而且早也認識到它的運行規律對制定曆法大有作用。有關這一課題,有興趣者可參閱《尚書》、《尚書緯》和《史記‧天官書》。
《史記‧天官書》說,北斗七星分陰陽,建春夏秋冬四季,均金木水火土五行,移24節氣,定記年月日、星辰、歷數。基於北斗在天空的方向,可指示農業節令、制定曆法、指示旅遊方位,因此《史記》中的《律書》文篇便引用《尚書‧舜典》一句:「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也說它「璇機玉衡,以齊七政,即天地二十八宿,十母、十二子」。
司馬遷說的,就是用北斗的璇、璣、玉衡3星為主,觀測日、月、金、木、水、火、土5星在28宿的運行,以及萬物間的陰陽二氣的不同時間中變化情況,並且用10干12支的符號排列說明。這套觀測系統構成多種學問,尤其是農業、曆法和所謂「五術」的共同原理。
很明顯,既然北斗會有此重要作用,北斗的神化是很自然地成為農業中國的重要崇奉對象。張守節《史記索隱》引《尚書‧大傳》則歸納說,「七政」可以指示「四時、天文、地理、人道」。《緯書》更說,「北斗」的存在,主「州國分野」,主宰人間的年命壽夭、富貴爵祿、歲時豐歉。
三)最早的神聖地位神話紛紜
然而,北斗星的人格化過程,也不是單一直線的發展,曾有不同的傳說把它解釋成不同的人物。因此北斗神的姓名身份居然是歷西漢至東漢(中間經歷了一個王莽)依然沒有解決。
東漢朝代緯書之中《河圖始開圖》說:「黃帝名軒轅,北斗神也,以雷精起」,又說「黃帝名軒,北斗黃神之精。母地只之女附寶,之郊野,大電繞斗、樞星耀,感附寶,生軒。胸艾曰:黃帶子」。《尚書緯》也說:北斗是中華民族的老祖先;「黃帝」。這是基於漢代北斗信仰猶有崇高地位,人們把地位崇高的神明和民族共祖聯繫起來,把民族祖先神格化,千秋萬代指示方向。但到底黃帝是北斗神?或北斗樞星感染其母而生的兒子?如何證明?恐怕還得要有套自圓其說的說詞去解釋清楚。
其實,《河圖帝覽嬉》已說:「斗七星,富貴之官也」。它說北斗七星影響歲時豐歉和富貴,「其旁二星,主爵祿,中央一星主壽夭」,「斗主歲時半歉」。這是有文可載,是最早的七星「分工」的文字記錄。
不過,在當時和在後來的人都很顯然不能滿足於北斗星是黃帝的說法,後來流行的反而是「黃帝教人觀北斗」的傳說。
其實更早還有西漢《淮南子‧天文》中的文字,為了配合當時時代的儒家和陰陽家們的說法,它說「北斗神有雌雄,雄走左邊,雌的走右邊」。這是天神也曾奉懦家禮節,實行了「男左女右」的禮儀。不過,男神是誰?女神又是誰?如今留下的史料說不清楚。
無論如何,比較清楚的是,至少在緯書流行的西漢至東漢,一直到漢末,有關北斗星是本命神和注人壽的信仰已存在。而且被漢未興起的教團接受。
被《正統道藏》列為眾經之首,萬法之宗的《度人經》,據說是三國吳時太極徐真人傳下,在裡邊即有提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
南斗北斗注生死
東晉干寶撰傳的《搜神記》是本神異小說,卷內有一段記載說:管輅到平原算到顏超面相有天折之相,便教他在某日某時帶鹿脯和酒去某個地方,服侍2個下圍棋的男子。這2個男子沉溺下棋,不知不覺間,把顏超的酒食吃喝完畢,方才發現自己吃了對方一餐。結果兩人談起顏超的問題,坐北邊的人說顏超的壽命已定,坐南邊的一個卻勸說「吃喝了人家的怎可以這樣無情」,向北面的人借來記錄簿,替顏超的記錄中原本記載的「19歲」加一筆。結果,顏超就活到99。
這段古代的「微型小說」結論說:這2個人就是南斗和北斗,南斗注生,北斗注死。人受胎後,生命是從南斗走到北斗,所以命中「所有祈求,皆向北斗」。
這篇記載延續了漢代北斗注壽的說法也很特別,居然留下了北斗受疏通的記錄。它證明中國人連神明都敢疏通的文化自古有之;但也說明中國的神仙世界充滿人情味。只是,它的文字內,北斗神明「姓名不詳」。
不過,當道教興起於漢末之後,原本身份崇高的北斗,在道教的神系中卻經歷地位變化。未到梁代茅山宗開山祖師陶弘景編《真靈位業圖》,替天上的神仙各定位子時,北斗的身份確定了。它被茅山宗排成為7個等位神仙領班中,第7等的左邊領班:名號是「鬼官北斗君」,據說是周武王的化身。
這是道教吸收龐大的中國信仰後,「北斗星君」這一神明被確定了它在諸神之間的職權和位子。
北斗身份無結論
道教中,有拜斗的禮儀。相傳只要誠心信仰北斗,便能得道成仙,從死籍上除名;後期道經中又說北斗真君常同「天、地、水」三官大帝一起巡遊四方,調查人間和陽間的功過善惡。如果在上元、中元、下元3節,3官巡訪到作惡者,便報告北斗神,由他將犯人減壽或打入地獄。但在這種說法鞏固之前,陶弘景的說法顯然一度流傳。唐代《酉陽雜俎》卷2說,洞天六宮是周圍1萬里高2千600里的天界,第4層天是怙照罪氣官,便是管人間「禍福繼命」的鬼官北斗君所治,這可能是宋代之前流傳的信仰。
上述「鬼官」的職司,顯然一樣是,也依然是受這些「北斗注死」觀念的影響。
但陶弘景的說法其實並不能視為定論,也非道教各系公論。對於北斗星君的身份,卻是直到北宋還沒有結論,而且是越說越紛紜。
《雲笈七韱》可說是北宋最重要的道教著作。在天藹3年(1019年),張君房奉命編成了《大宋天宮寶藏》4565卷;《七韱》即是在此基礎上撮要成書的,共有122卷。它總結了北宋以前遺下的《道藏》主要內容及一切過去佚去道教經典的遺留片段。可是,在這《雲笈七韱》內,對於北斗真君的身份,也是沒有解決,羅列了諸多名字。
「北斗君字君時,一字充。」
「北斗神君本江夏人,姓伯名大萬,挾萬2000石。」
「北斗君姓陳名奉常,字百萬,江夏人。」
五)地位不定權威依舊
當人們猶熟悉著《晉書‧天文志》的說法,以北斗為「七政之樞機,陰陽之元本」;陶弘景卻偏重北斗之神「鬼官」的作用;二種說法並列,令人感到陶弘景這一「後人」對北斗的認識,和前人對北斗的認識,有一段長長的距離。
事實上,當道教興起,必須對龐大的神明體系「正名」、「正位」,有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對「北斗星君」的地位越加「貶值」;但與此同時,另一方面又不能阻止民間起源於北斗信仰的崇拜,以及附會於與北斗和人間的「天地感應」而長久累積下來的各種占星法。這裡頭便形成了一個宗教說法與民間信仰(甚至歷代史籍)的矛盾。
我們可以相信,占卜是一再顯示北斗權威的有效活動之一。宗教信仰把它的職司著重在注生死的「鬼官」,但在占星法中,北斗對人間的指示,依然是無所不包,保持它在《尚書)和(史記‧天官書)中的「多元範圍」。
占星法本質上是從天象說明人間事務;天文學則是以天氣探討宇宙自然界的規律。然而,在迷信與科學不能分割,人們不斷為嘗試觀測和解釋自然界作出努力的古時,兩者常二合為一,分不開界限。也由於北斗在占星中的重要性,使得北斗崇拜有機會孕育著另一次新生。
這種星相預言,現在人可說是「無稽之談」,可也包括了客觀的觀測過程。有時,解釋的人也可靠著靈活的符號遊戲預言得很準,群眾也相信預言。
例如,過去的人把彗星稱為「孛星」,便是俗稱中的「掃帚星」。它被認為是凶星,如果「孛星犯北斗」,更被認為是凶之大凶。
《左傳》之中便記載過這個現象:「文公14年,有星孛入於北斗」,即是說,有顆慧星出現在北斗七星的位置上。根據現代人計算,那是哈雷彗星。公元前614年,它回歸太陽系的那年,中國人已比其它民族先發現它。可是,周皇朝的內史叔服卻據此預測:不出7年,宋、齊、晉的國君都會死於亂劫。
天像人間互影響
哈雷彗星停在星野圖的北斗位置上,和人可說毫無因果關係,偏偏這就應驗了。7年內,3位國君全都在政變中被弒。
心理大師榮格(Carl Jung 1875-1961)把這類現象形容為Synchronicity,星占學就是專去預測這類現象。它從許多經驗中生了信念,相信天象變化會影響人間,又推論人間變化也可能反作用於天象。它由此思路去發現甚至「證實」系列的並巧現象,集中這類經驗後,推行出以天象預測未來的理論。
星占基本的思路依然是「天人感應」或「天地感應」,把星象變化對人間的影響進一步「包羅萬象」。
在《晉書‧天文志上》中,我們可見到不會輸於漢代,更多關於北斗七星的附會之說出現星佔領域中。人們還是繼續相信七星各司主管種種事物。也就是說,它們的變化各對一事起作用。
天樞→天→天→秦
天旋→地→地→楚
天璣→人→火→梁
天權→時→水→吳
玉衡→音→土→燕
開陽→律→木→趙
搖光→星→金→齊
這一列也可視為是一種分區管域說。又如稱引星官「石氏」(石申,魏國人,著作應是在公元前370年之間)之說云:
天樞:正星,主陰德,天子之象也。
天璇:法星,主陰刑,女主之位也。
天璣:令星,主中禍。
天權:伐星,主天理,伐無道。
玉衡:殺星,主中央,助四旁,殺有罪。
開陽:危星,主天倉五穀。
搖光:部星,亦曰應星,主兵。
這些說法的來源可能很早以前就延續下來。至於那顆開陽旁邊的系星「輔」《晉書》也有說法:「輔星傳乎開陽,所以佐鬥成功,丞相之象也。」
朝庭用人靠星占
甚至連北斗各星的光亮與否,也影響到人間的官職變遷。來到《開元占經》,這是一本唐朝時留下的星象術大成,在它的第67卷便搜集了不少有關如何觀北斗佔人事的文獻,可說集唐朝以前北斗星月佔大成。其中,例如《荊州台》一文,便有觀北斗看官員優劣朝庭用人是否恰當的占法:
「北斗第一星不明,御史大大非其人也;第二星不明,大司農非其人也:第三星不明,少府非其人也;第四星不明,光祿非其人也:第五星不明,鴻臚非其人也;第六星不明,廷尉非其人也:第七星不明,執金吾非其人也。」
這意味管欽天監的那個星象觀察官除了作天文學者,也管星占。他不能隨便報告哪一顆星不明,萬一他心情不好,隨口報告「第一顆星確是不明」,御史大夫就可能被皇上懷疑「非其人也」。皇上若信星象,御史大夫就要位子不保了。
不過有時候,亮不亮也不關臣子是否官職恰當,可能是皇帝自已有問題。《占經》依舊引申漢代緯書的說法:
「天子不事名祠名山,下敬鬼砷,則斗第一星不明;數起土功,壞決山陵,逆地理,下從諫,則第二星不明;天子不愛百姓,則第三星不明;發號施令不從四時,則第四星不明;用樂聲淫泆,則第五星不明;用文法深刻,則第六星不明;不省江河淮濟之悶,則第七星不明。」(《孝經緯援神契》)
需重新詮釋北斗
倘若把北斗的星象變化看成是和人間沒有因果關係,當然一切都可說是偶然。但在古人看來,這一切都是有因果關係的,「天上會如此地上便會這般」。由於天上的北斗運行變化又可用來測示與人們生存條件息息相關的氣候、歲月;這一來,他們不能不「天人合一」,不能不把這一切星象的變化,視為是後邊有個有能力在操縱這一切人間變化的力量。古人感覺到,這股力量冥冥中在操縱星宿變化,以星宿變化作為牽引人間變化的力量預征。
所以,諸如神格化的「北斗星君」出現是遲早的事。
古人最初以為,北斗星君是主宰者,北斗便是他的「帝車」,是顯示器,不斷向人間打預言信號。
按照這些「訊號」的影響力,這應該是一個地位崇高,掌握大職權的天神才是。
但是,正如上述所說的,「北斗星君」在理論上並不完滿。在道教興起時,他的地位又每況愈下,實在無法和北斗星君在民間累積下未的權威印象配合。特別是這些民間認同北斗權威的印象還在各朝的星占中不斷重複提醒大家:北斗的變化對人間影響力極大。於是,北斗的形象在後來到了必須重新包裝、重新塑造的階段。就在舊的北斗信仰受衝擊的南北朝,道教內部也開始醞釀著對北斗諸星功能和人格化的新見解。
這時,當神明越多,北斗不斷被其它神明的出現「削權」和「排擠」,削到不成樣子之刻;也正是它在道教的形象不符合民間的信仰意識,和民間的需要衝突得厲害的時候。道教徒意識到也不願意看到這一點,決定了北斗星神在宗教地位上必須重作詮釋。
衝擊後得新地位
民間對北斗的崇拜產生矛盾是導致道教中人重新考慮北斗信仰,從道教教義進一步詮釋、整理和發掘其信仰內容的原因。這進一步的整理和研究北斗信仰的神明體系,竟導致整個信仰的改頭換臉。
新的文化成份,不論是移殖或土生土長都好,當它們茁壯和茂盛之後,必定也會逼使原有土地上遺留著的舊文化成份,一部份失落,一部份變遷,以適應新的時代。但失落或變遷,有時不是絕對的,特別是民間傳播極廣的信仰文化中,其中一些已累積在民間成為群眾信仰的成份,有的時候更會「一 化三清」,從舊神明外發現新的神聖,或重構未曾注意的教義;並沒有那麼容易消失。
北斗信仰也正是說明這點的好例子。它出現在道教完成教團之前,經歷了道教未曾發現和傳揚九皇信仰的階段,因此經歷這之前的沒落。它又經歷了後來佛教土入中國的衝擊。但它卒之成為道教的重要信仰,依然不曾退出歷史舞台。因為,這一信仰的本能是盤據在一個以北斗為生計的民族集體的心目中,只要這點事實繼續是生活中的事實,它就是整個傳統的一部份。
就是這樣,原始的北斗觀察,衍化了崇拜北斗的信仰;北斗信仰又遇上外來宗教和本土道教形成過程中不斷的衝擊、吸收、改造;也就在舊的北斗信仰受到衝擊的同一時期,道教內部已同時醞釀著對北斗諸星功能和人格化的新見解。
於是北斗信仰被賦予新的地位。在新的經典中,既保存了古已有之的本命神身份,又是天界位置高等和玉皇大帝品級相同。於是,在保持了北斗真君的神靈說法的同時,人們崇拜的九皇大帝出現了,九皇大帝的皇號最早見於《雲笈七簽》 之中。
四)魏晉道教削縮北斗地位
無論如何,很清楚的是,北斗在漢末時已隨道教的醞釀興起,被道士賦予它神格,確定它作為本命神的地位。
早期道教給了北斗本命神地位的同時,道教各派也必須吸納和詮釋其它神明的功能和調整信仰方向,又要強調道教幾個大神的職權。那一漢末到三國期間,源自佛教的閻羅與地獄觀念,也尚未在中國民間流行。早期道教不免就著重在北斗「注死」的本來面貌,賦予它類似今日民間所謂「閻羅王」的「鬼官」地位。
不過,這一來有了道士給它定位,北斗的身份猶是未明,權勢卻未免就更加大不如前,權威削弱。
從梁弘景的《真靈位業圖》可知,北斗的地位在信仰生活上每況愈下的情況下,梁代已開始。
據公元1世紀東漢時,安置山東濟寧嘉祥的武梁祠的白石壁,我們可以推測北斗圖像出現在墓祠,的確反映了文獻上說它「注死」的說法。上述管輅的故事也說明,這種說法在取代三國的晉代並未消失,因此才出現管輅教顏超和北斗神打交道的神話。
把北斗信仰說成和每個人的生死壽命有關,固然拉近了它和人間的距離;然而,縱貫整個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基於北斗「注壽命」的說法,把北斗信仰權限範圍縮得很小,讓位給其它神明,也會形成忽略過往史籍所稱誦的北斗的其它能耐,顯然對它的流傳與權威不利。這是促成信仰在梁代權威削弱的一項原因。
北斗真君的人格神信仰是魏晉南北朝道教興起之後推動下產生出來的。然而同樣的,道教不斷吸收改造民間各方神祇及各種各類異族神明,不斷創造新的神話,也是促使原來的神位被不斷重新定位。結果到了梁代,北斗的地位在道教信仰中已逐漸被其它神靈後來居上。相比而下,北斗的地位,到梁代,新不如昔,在漢代和梁代,簡直有了天淵之別。
北斗地位被降值
班固著《漢書》在《李尋傳》篇中猶有說北斗「璇璣玉衡以齊七政」,也猶論七政指春、夏、秋、冬、人文、地理、天文。可見當時北斗還是政治守護神。可是,在道教出現之後,被賦予神格的北斗卻被迫讓賢予不少人間的「古聖先賢」,讓他們後來居上,北斗在《真靈位業圖》中落得第7級左邊第6人之位置。
由漢高祖(公元前206年)到提倡儒佛歸道統的陶弘景逝世那年(公元536年),相距不過842年,但北斗地位卻已一再降值了。
到了陶弘景手中,北陰酆都大帝已抖起來,北斗星君只落得個「鬼官」之名,被迫靠邊站,連管陰間都不再是最高領導人。
可是,民間流傳的閻王、地藏等觀念,又更進一步模糊了鬼官的職司。
自漢末以後,北斗真君的信仰在理論其實有3大缺點。第一,在身份上,它有道教各家各派所賦予的附會傳說,「妾身未明」。
第二,在功能上,它是七星合為一為「真君」,並未分述各星的功能,因此不能配合道教多神信仰的體系。
第三,道教的各派繫在個別時間內,都在陸續吸收改造新的神明。來自印度等區域的各種神明也隨著佛教移植中國本土;在影響民間信仰方面,各種信仰的理論學說實力互相消長。發展到後來,隨著東嶽大帝、邦都大帝、閻王主掌陰曹地府的說法盛行,北斗真君失去「鬼官」的身份,地位和職掌也發生一些變化:他再也管不了地獄,只能成為司命神。
(六)唐宋提升北斗信仰
事實正如上述所說,九皇信仰重新定位前,原來的北斗崇拜是把北斗作為一個人格神,注重在北斗真君的信仰。
這崇拜的理論中,北斗真君是斗宿的星君,北斗之間的各顆星球雖也各有一些作用,但它們都沒有獨立的神格。這種說法又衍化出「鬼官」說,一直到唐代尚流傳不息。《酉陽雜俎》還是延續著這種說法,在這部由段成式搜集遺文秘籍與民間說法撰寫的著作其中《前集》卷2,記載著:
「洞天六宮,週一萬里,高2千6百里,是為六天鬼神之宮。宮,四曰怙照罪氣宮,五曰宋靈七非宮,六曰敢司連苑宮,人死皆至其中,人欲常念六天宮名。空洞之小天,三陰所治也。又耐犯官主生,紂絕天主死。禍福續命,由怙照第4天,鬼官北斗君所治,即七辰北斗之考官也。」
這一說法,顯然是根據了梁代陶弘景北斗鬼官司命的說法。但是,根據這一時的歷史,我們也可理解到,唐代的道教中人,正面臨把北斗說成「鬼官」的困局。
在民間已開始流傳地獄、閻王等觀念之際,北斗的身份不能和陰界同處於相似層次。明明在天上的「北斗」一落千丈,落為地府之神簡直是不可理喻。據上說,道教徒認為人死皆至之處是「洞天六宮」,似乎是採納較前代中國流傳的其中一種「魂靈上天」的死後觀,和後世的地獄說不同。後來,已肯定地獄說比陶弘景的說法廣泛地流傳。而且,支撐「鬼官」之地位,依然與歷朝史書上北斗的顯赫權威互有矛盾,依然不能解決「鬼官」說法與民間的北斗信仰的矛盾。
相信也是在同一個時間,道教的內部終於出現了理論上的反思。唐代時,正一天師道,在民間為傳播北斗本命經,代表了這一傾向。宋代,官方編修的《雲笈七簽》接受了這一傾向。北宋時張君房編修了之前出現的道藉,選材時明顯偏向這一趨向。在《雲笈》中保持了北斗掌握人命的說法,但是卻又不收錄《真靈位業圖》之類的「鬼官」之說。
北斗九星成至尊神
《老子中經》的名字早在南朝正一天師道的《太上三天內解經》已提及,宣稱是周幽王時,老子著上、中、下經;到了唐朝,據說是三國時代葛玄傳下的高玄派道士,以此經為入門後的必讀。由此可見此經之地位。其中一句:「璇機者,北斗君也,天之侯王也,主制萬二千神、持人命籍。」足證北斗主命的說法源遠流長。
可是《雲笈七簽》在其《三教洞經教部》收錄這1部《中經》,對北斗「持人命籍」的詮釋,顯然不著重在「注死」或「鬼官」之說。
《雲笈七簽》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5年(1012年)開始編修的,大部份都保持了這之前道典的原文原貌。把這些真宗朝之前出現的歷代道典,對照卷24《日月星辰部)的《總說星)和《北斗九星職位總主)2篇,我們發現,在唐宋兩代的道教對北斗信仰已重作建構,解決北宋以前道教內部對「鬼官」看法的分歧。道教內部對北斗信仰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觀點。一方面它繼續認可了北斗星君的存在,但另一方面,道教徒確定了北斗各星功能和職司,各星自有各自的星神主宰。
結合《雲笈七簽》的內容及它未曾收錄的一些道典,可以相信,通過九星神明的說法,提升北斗回到昔日的崇高位的信仰至遲在唐代已出現。唐代的道教,一方面猶流傳著「北斗真君」的鬼官說法,另一方面則為建立的九星神明信仰造勢。看來,到了北宋《雲笈七簽》出現時,編修者並不採編任何「鬼官」之說,把北斗信仰詮釋為幾位至尊神明的說法,已是主流。
唐朝的諸道派雖都是繼承古三洞經法為主,忽視南北朝之正一經法,但當時不受上層重視的正一派在民間仍很活躍是可想而知的。今日被道教列為早課必讀的《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經》,據說便是唐代出現的一本經典,自稱是由太上老君親向受正一祖師張道陵天師傳授,闡揚北斗九星崇拜。
唐宋道教提升北斗
現今流傳的經文內容說,太上老君見眾生輪迴之苦,授天師北斗本命經訣,令人投告北斗,醮謝真君及奉祀各自主持12生時人各自本命的九星君。張君房編《雲笈七簽》雖也未收入此經,但《雲笈》中有頗多說法和此經相似。除了其24卷《日月星辰部‧總星說》的說法可與《北斗經》如今流傳的版本互相對照而不駁;其卷25收錄的《北極七元紫庭秘訣》(又名《北帝七元延生真經》)也與此經內容相近。卷25並且對北斗的咒語功用、名號、神明的功能、各星神所主的本命生人、醮物料、符箓、以祭文範例都有詳解;比之《北斗經》資料豐富,看來可能是「原始版本」。
《雲笈七簽》之中有關北斗信仰的經典還包括了卷23洞經教部的《太上飛星九神玉經》、31稟生受命《九真帝君九陰混合縱景萬化隱天訣》、卷25《日月星辰部》,教人如何存思和觀想北斗於心中、修練延年的《七童臥鬥法》、《升斗法》、《臥斗》等。
通過向世人解說北斗九星各有星君、各自能掌握消災解難、擁有拯救不同災難的職司,又可以和人體的形神天人相應,唐宋道教把北斗的權威重新提升到比之過去有過之而無不及。一方面,《總星說》重複了北斗過去「運於中央,臨制四方,分調陰陽四時五行」的說法,一方面,《總說星》和《雲笈七簽》之內其它文獻,都未提及北斗注死所衍化的「鬼官」的說法,反而更積極強調它的延生和引人成道的功能。
《雲笈七簽》所收錄的道教經典多數賦於九星7位真君、二帝、皇等地位;顯然於合乎歷代史書中所述的北斗的崇高作用,也合乎民間流傳的北斗觀念。
《雲笈七簽》企圖建立整個北斗的信仰理論,其說法詳見於《雲笈七藏》卷24,《日月星辰部‧總說星》。
(七)北斗九星的神魂星名
在《日月星辰部‧總說星》中談到北斗之部份,起初是說:「北斗星者,太極之紫蓋、玄真之靈床、九皇之神席,天尊之偃房。」
在接下去的文字中,它顯然是企圖把紛紜的說法統一。
《雲笈七簽》的《日月星辰部‧總說星》文中,一方面把北斗稱為「紫蓋」、「神席」、「偃房」;另一方面又在接下去的句子說明「第一太星」精名玄樞,神曰陰明。第二元星名曰北台,神曰陰精。第三真星名曰九極上真神,又曰真人。第四紐名曰璇根,神曰玄冥。第五綱,名曰太平,神曰丹雲。第六紀星,名曰命機,神曰北極。第七關星,名曰玄陽,神日天關。第八帝星,名曰上皇,神曰八景虛元君。第九尊星,號太微玉帝君,神曰太素七辰元君。
這種命名顯然是由於當時道教已是認可了,北斗九星各有異神,各星各自都有一位神明在主牢。
但另一方面,《雲笈七簽》之中,在敘述前所未有的九星的神名之際,顯然也必須交待。過去時代,作為天象徵兆的星象和神明的關係。它必須交待為何過去九星的命名與這道經的命名不同?於是,同篇文字便把原來天象的九星說明是眾星神的「魂魄」;圍繞在斗內外的現象:「斗有魂魄之星,迴旋外,裡纏於鬥。」
對照《日月星辰部‧總說星》及《北斗九星總要》內文,說法一致,當時其時的說法已確認:
第1天樞星是陽明星的魂神。
第2天璇星是陰精星的魂神。
第3天機星是真人星的魄精。
第4天權星是玄冥星的魄精。
第5天沖星是目元星的魄靈。
第6闓陽星是北極星的魄精。
第7瑤光星是天關星的魂大明。
第8洞明星是輔星類的「魂精陽明」。
結果,星有星的名字,星神有神的名字,而星神的魂魄又回裹在各星。這些神魂星名是過去朝代觀測佔人星象時所用的命名。
這一來便建立了一個外星球世界,這外層空間世界「去地40萬里,圍720里,皆金精琉璃為其墩七曜紫輝開其光。它一方面可以「號為帝車」,是神明的「紫蓋」、「靈床」、「偃房」。另一方面,北斗的各部份--也就是各星之外,又有眾星神的「魂魄」纏繞,並向人間顯示各類徵兆。
諸九星各有職守
《日月星辰‧總說星》延續了北斗本命神的說法,然而它並不提過去「北斗注死」、「鬼官」的說法,而是強調北斗是賜「長生」的職司。
它的紀傳說「北斗的第8、第9星是帝皇太尊精神也」,又說:漢相國霍光家裡有個家奴叫還車,看見北斗星座上有輔弼二星非常光,就拜了拜,結果年齡增了600歲。然後這則故事也告訴我們「內輔一星在北斗第3星不可得見,見之長生成神聖也?外輔一星在北斗第6星下相去一寸許,若驚恐厭魅起視之大吉」。所以一切中邪的只要看到那顆弼星,雖不如見輔星有機會成仙長命,也可立即把邪煞驅走。
同時,它也把傳說中黃帝的長壽說成是「雞鳴時想北斗星,而天神下不死藥,益壽不老」。
根據《雲笈七簽》所載錄的一些據說歷史可追溯到六朝的經典,我們可以發現,歷史上的確不是每個道派都支持把北斗信仰「貶」為鬼官信仰的說法。
它們也許在一時之間不能成為主流學說,但是自認有「黃帝觀北斗修長生」的歷史傳承,使它們經歷了數百年光陰,終於輾轉相傳到宋代。當時的道教替北斗的地位提升,力爭上游,令北斗信仰重新獲得崇高地位。
事實上,現在要追溯「九皇」的名號,最早也出現在《雲震七簽》收錄的典籍之中。
《雲笈七簽》卷24的《北斗九職位總主》,前半部引用《黃老經》述九星之異名與職守,後半部引用《河圖寶錄》,另述星官、九真人隱諱、形象。
經稱:第1星為天之太尉,司政主非;第2星為天之上宰,主祿位;第3星為天之空,主神仙;第4星為天之遊擊,主伐逆;第5星為天之鬥,主命祿籍;第6星為天之太常,主升進;第7星為天之上帝,主天地機運;第8星為天尊玉帝之星,日常陽,主飛仙;第9星為太常真人之星曰空隱,主變化無方。
經文又說明九星上管五嶽飛仙,下領學仙之人等事之後,以「第一玉皇君」到「第九玉皇君」的稱謂稱呼九星,謂,凡人記其名號姓諱、形象衣冠及轄圍,遇到不同的各類事項,如存念九星形象,可依照經中所述各星所主的情況,向各位玉皇君去君請求助。
(八)北斗信仰的巫祝與神仙術
明正統《道藏》中收錄的《北斗九皇隱諱經》,其實亦同一篇文字。基於經文所引用的《黃老經》和《河圖寶錄》都是六朝古經典,因此我們可以確認,九皇信仰自六朝以來,已有相當完備的教理教相。
值得注意的是,經末也出現了「九皇夫人」稱號:「右九皇君,九夫人內姓隱諱知之延壽千年。常夕夕觀之,想見九皇君夫人形象、威光;憶其姓諱,諦存在心,得見第8、第9星,延壽無窮。」
根據《雲籠七簽》,把諸典籍提及北斗信仰的各部份抽取分類,大致可理解,當時的道教教團已把源自中華文化的北斗信仰,發展成巫祝與神仙術兩大類。其中九皇夫人的形象,則似乎較為存思修練的神仙術所著重。
巫祝類的北斗信仰把北斗九星的各星神視為一種外力,能照顧不同本命生人,以及主宰下同事項的成敗;認為通過舉行各種齋醮、儀式、祭祀,可以為人類帶來星神賜予的庇佑。例如訣中稱「吳赤烏2年葛仙翁受」的《北極七元紫庭秘訣》便是一例。經內說明了祭祀北斗主要七星的「七元真人」的辦法,包括點燈驗吉凶法、選擇恰當時日、咒語、符箓、醮物料、祭文以及祈求的程序。
《北斗本命延生經》說:「凡夫在世迷謬者,多不如身屬北斗命」、「凡人性命五體,悉屬本命星官所主掌、本命神將本宿星官主持人命,使保天年、凡俗無知,終身不悟、夫本命星官、每歲六度降在人間,降日為本命限期。」
巫祝類的北斗信仰強調早晚誦經,在本命限期修齋設醮,供養本命星、燃燈,以消滅懺罪。這是一種藉外力成就人間生活的宗教信仰。
北斗有九皇夫人
神仙術則是一種以保健以至成仙作為目標的修練法,強調個人內修得道,講究與神交感,或是存恩和暝想。上述《七童臥鬥法》、《臥斗》、《臥鬥法》、及卷52《雜要圖訣法》中《升玄行事法》、《方諸洞房行事法》等法,都是如是之教。
《雲笈七簽》的編輯告訴我們,在男權社會中,道教並沒有忽視女神之權威。這《太上飛行九皇玉經》教導的存思對象是「上有九辰華君,中有九皇夫人」的女神,成仙之法,依賴存思九皇夫人。而《九真帝君九陰混合縱景萬化隱天訣》則強調九星帝君之外,又有「太陰九妃者乃帝君之陰宮神也」,此訣認為在存思中,「不知帝妃之名宇,行九陰以混合者,亦萬不得仙」,因此強調心存帝君於身之太極紫房,北斗九星於心中,九妃在明堂之後;藉著存思把「眾神倏數一合」,成就修煉法。
除了《雲笈七簽》之外,北斗九皇還有九皇夫人的說法,也見於《上清眾經諸真聖秘》。據日本學者吉岡義豐、石井昌子,這部引用了六朝上清經50種的典籍應是中唐時期的作品。它的內容亦和《雲笈七簽》一樣,認為九皇夫人居於中天北斗九星中,人能知者不死,修之飛仙。因此,存思九皇夫人的修練法是成道途徑。
據《上清眾經諸真聖秘》的說法,北斗九皇還有九皇夫人,乃居於中天北斗九星中,該典卷8載:天樞元斗宮魁精玄上真皇夫人,姓明通,諱嬰育;天璇星玄魁官中靈精上玄皇夫人,姓玄鏡,諱郁勃光;天璣上清宮中靈妃元皇夫人,姓常明,諱化雲;天權星網極宮中上靈神妃華皇夫人,姓開坐,諱運明;玉衡星靈關宮中北上金蓋中皇夫人,姓元方,諱神武;閣陽星紫極宮中安上晨華元皇夫人,姓玉元,諱華根;瑤光星運天宮中玉華靈皇夫人;姓慶元,諱終會;洞名星空真宮中帝大明常皇夫人,姓幽開,諱元韻;隱元星常寶宮中空玄變靈上皇夫人,姓冥通,諱萬光。
北斗化成人格神
有2個故事是發生在比《雲笈七簽》編成遲了百餘年之後,收在《夷堅支志》中。這些民間傳說的出現足以說明,當時民間和北斗九星的關係已越未越密切。它們從道經走入一般人的信仰生活中了。
第一個故事收錄在《夷》書的卷2,記傳說:在政和4年(1114年),有個叫穆度的官員很喜歡鬥雞,結果連續2次夢到7個金冠道人責問他,為甚麼生肖屬雞還要對雞殘暴,還要虐死鬥雞。現在死雞已訴他入陰司。故事說,穆度2次都害怕起來,願意建醮仟悔,從此不吃雞。不過,7個道人都說私下欣賞他做官嚴謹,所以私放他,叫他千方不要做礁的時候燒「降真香」。這7人就是北斗。
根據這個故事,我們發現到,那時北斗還是保持著本命神的身份,而且繼續保持著它在道教《度人經》中注死的「鬼官」身份,藉用職權方便私下放走被告進陰府的罪魂。
《夷》書卷3的故事則發生在諄熙6年(1179年)。故事是說嘉興地方有一個人到楚州做官,他叫僕人帶了積存的錢回家奉給母親,不料未起程錢已被偷去。他無法可施,只好向常常禱告的北斗祈說:他為了貧窮才遠走他鄉當小官來奉養母親,希望北斗哀憐。不久就抓到犯人,審問時犯人說,他偷了錢上路半途,被7人隨後跟蹤,見前面又有2個神將擋住,只好坐著等抓。但是巡城兵將卻不見這賊子形容的9個人。當然,故事又說,北斗顯靈了。
在這個故事中,北斗連捉賊都管了。
無論如何,在當時,「九皇」的名號雖普見於道籍,但未知是否在民間信仰普遍?《夷堅支志》並沒記載九皇的名字,不過,至少它說明了民間對於北斗九曜已開始熟悉,把他們「人格化「成9個不同的人格神。
九)紫微勾陳的加入
當「九皇」重新以9個神的身份出現時,整個信仰的內容和原有的北斗星君的信仰不同了。當然,北斗不再是一個神,而是9個神。那麼,他們便應該有9個名,而非9顆星名。
我們不知道九皇信仰正式出現的時代,但一般推測,既然《雲笈七簽》內含完整咒語、祭祀,符籙的《北帝七元紫庭延生秘訣》說明是「吳赤島2年葛仙翁受」,而《北斗九星職總主》又是出於六朝古典,九皇的說法可能在六朝已出現。而且,《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經》諸經中,又以五代至北宋期間的傅洞真最早註寫;經文且保持了六朝正一天師道經典的格式,更可相信,九皇的信仰流行於道教信徒之間的時代,不會遲過唐代。
當宋代《雲笈七簽》把北斗信仰的地位重新提昇之後,相信在元明兩代,隨著天師道統領江南道教的地位確定,原屬前代天師道經典的《北斗本命延生經》更盛行。
《北斗本命延生經》記載,「北斗九辰」是中天大神,說他們「上管神」;又說凡是人的性命五體,皆是本命星官所立。
《本命經》中還通過元始天尊告訴說,那些命不好的人,命中貧賤,無力修改命運的,不應沮喪。只要他們酌水獻花,誠心向北稽首朝拜,念九皇本命星辰真君名號,便可「延生注禍」化災為福。
宋代後道教流行,也推波助瀾地令九皇大帝信仰「平反」,恢復了北斗在魏晉南北朝之後逐漸失去的職權,並且之後使它權勢更大,也從原來的「職權」抬高到九星與玉皇大帝平起平坐。後來更有些說法把他們提高到「古佛化身」的地位。
巫、神二類合為一
唐宋以來,面目一新的北斗信仰首先就是把過去沒有形象的七星,各自以人格化的具體星神取代。他們是「貪狼、巨門、祿存、文曲、武曲、廉貞、破軍」。這些星君名代表了原有的天文學上的星球名字,「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天衡、開陽、瑤光」。
這些星名出現在北未時的《太上北斗二十八章經》,也出現在《北斗本命延生經》。在宋代,據說是陳博刨紫微斗數開始流傳,也一樣引用這些星名。它們的名字普見於民間,相信也不會遲於宋代,到了元明3代更盛行於民間。北斗七星之中的文曲和武曲影響較大,元明戲曲和演義小說中用來形容人間名將和名臣,都常用「文曲星降世」,「武曲星降世」。
《太上北斗二十八章經》定本的出現時代看來可能會比《延生經》、甚至比《雲笈七簽》出現較遲。但經中採用了北宋道教的一些稱號,稱玉皇「昊天金闕玉皇上帝」,稱其武為「其武佑聖帥將」。當時經中也尚未提及「斗姆」,看來是北宋時代編寫完成定本。
這部經一起始就述說漢明帝遊終南山,見到一個女人「素衣披髮跣足」,見帝,端坐百不起,令帝奇而問:「何人見朕失儀?」而女子見自稱「吳天玉皇東之臣,北極太籍之星君」。她的自稱,教漢明帝龍顏失色,忙禮拜這位元君。之後便出現人神雙方的問答。
耐人尋味的是,在這部經書中北斗合化為素衣女神,尚未出現穿紫衣的紫光夫人或8臂的斗姆形象,這位元君告訴明帝,她是由七星化為一人。
「吾非一聖,乃七人也;三星官者,是斗中註人間善惡官、名號,左輔右弼之星帝。」
這部經的貪、巨、祿、文、廉、武、破各章,都是涉及養生及神仙術,之後又涉及對九星祈求的巫視法,可說是把巫祝類和神仙術2大類別的北斗信仰整理成一個互相感應的系統。此經說明從農曆九月初一到九月初九,夜半子時各朝拜北斗九宮的其中一官,可五福攸從;可謂是後來農曆9月,道士與民間從初一到初九連續9日拜斗之根據。
由紫微勾陳代替
在這部北宋結集定本的經典中,北斗宿是由七星化為女仙,明帝稱呼女仙為「元君」。《延生經》中也稱呼神明為「大至北斗七元君」。在道教,「元君」原本是女仙的尊稱。因此,「原始九皇信仰」之中,巫祝性的北斗信仰是否也如神仙術的北斗信仰重視九皇夫人,星神以女性「元君」的身份出現?後來才由「七(位)元君」發展為「七元(星)君」?這有待考證。
無論如何,七合一、一化七為「元君」的說法,後來顯然不會比鬥姆生九子,九子為九皇的說法盛行。尤其宋代也是注重男權的禮教抬頭的年代。
後來,《本生經》的盛行又顯然是為「斗姆」信仰的主流氣勢,推波助瀾。
在《太上北斗二十八章經》和《北斗本命延生經》中,「外輔」和「內弼」兩顆隱星還保留。不過最重要的變化在《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斗本生經》之中,九皇之中不再是「七明二隱」。「外輔」和「內弼」2星已除名,改由2顆中原上空可見到的,北方最重要的恆星「紫微」和「勾陳」代替。這2者都是道教的先天帝神,是和玉皇大帝及土皇地神同一地位的「四禦」之二。於是北斗又從九皇君一躍為九皇大帝。當時也出現了一母生九子,
留言列表